溫泉的形成 |
溫泉的形成 溫泉的形成,主要是需要有三大條件---水源(地下水或雨水)、熱源和通道 當地面有充足的水源(雨水)滲入地底下後,地底下必須要有足夠的熱源能將水加熱,再來就是要有通道能讓加熱過後的水流出。因此,通常在斷層或構造活動多的破裂帶容易出現溫泉區。(如有火山的地方,就容易成為有溫泉露頭的地方) (1)足夠的水源: 當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滲透,深入到地殼深處的含水層(砂岩、礫岩、火山岩,這些便是良好的含水層)便形成地下水 (2)熱源: 台灣溫泉成因依照其熱源種類,可分成 火山性熱源溫泉與非火山性熱源溫泉 兩大類, 火山性熱源溫泉則是指火山活動岩漿加熱而成。 非火山性熱源溫泉 則可分為四種,第一種為以地殼正常地溫梯度之增高率為熱源的溫泉,第二種為以地殼運動所產生之摩擦熱為熱源的溫泉,第三種為以增層中化學成分相互作用所反應熱為熱源的溫泉,第四種為以放射性物質之放射熱為熱源的溫泉。 (3)斷層與通道: 即要有適當的地質構造,包括滲透性良好之儲水層(含水層)和不透水之蓋層(阻水層)。一般說來,多孔性砂岩、礫石層、浮石質火山碎屑岩、石英岩或火山岩等皆是適當的儲水層;而頁岩、泥岩則為適當之阻水層。當熱水上升後愈接近地表壓力則逐漸減少,由於壓力漸減而使所含氣體逐漸膨脹,減輕熱水的密度,這些膨脹的蒸氣更有利於熱水上昇,上昇的熱水再與下沈且受熱較慢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產生的壓力(靜水壓力差)反覆循環產生對流,在裂縫阻力較小的情況之下便會循裂隙上升,湧出地表。 參考資料來源:http://www.twem.idv.tw/know/know.htm |
2014-03-22 14:21:20發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