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社區看鄉土,從鄉土愛家鄉 】
仁德國小社區資源調查及社區學習步道規劃實施計畫大綱
一、依據:台南縣政府91.5.2府教學字第0910069325號函辦理
二、目的:
1、 走出校園認識社區,建立校園鄉土行動力。
2、 認識自己家園,培養愛鄉護鄉情操。
3、 整合社區資源,開創鄉土教學資源網絡。
4、建立鄉土關懷,發揚並維護鄉土文化。
三、時間:九十一年五月起自九十一年九月止。
四、對象:本校全體教師
五、實施原則:
1、以本校學區(仁德鄉仁德、仁義、新田三個村里)為單位,著手進行學區內自然、人文、地理、
歷史、藝術等資源調查。
2、以學區特色及資源與學校結合,在學校行政方面推動與社區的互動及融合,在鄉土教學設計上將
社區學習步道融入教學。
3、將調查之資料予以統整,書面文字化同時彙整成冊,並建立學區內各個學習領域之人才資料庫與
相關視聽資料,作為爾後從事鄉土教學與學校本位課程之補充教材。
六、實施流程:〈研究計畫預定進度甘梯圖如附件一〉
1、成立社區資源調查推展小組,由校長任召集人。推展小組職掌如下表所示:
仁德國小社區資源調查推展小組職掌表
職務 |
姓名 |
職掌 |
|
主任委員 |
張吉山 |
綜理及督導研究報告之進行 |
|
副主任委員 |
許國派 |
編輯小組成員之組織與主題之分派、各種學習步道之編輯。(帶領第1~4小組) |
|
副主任委員 |
魏文南 |
撰寫研究計畫大綱與彙整書面資料、編輯研究報告(帶領第5~8小組) |
|
副主任委員 |
趙坤川 |
提供相關設備支援與經費核銷,供應相關文具與軟片、錄音帶、錄影帶…等視聽器材與耗材。 |
|
副主任委員 |
林忠道 |
協助研究資料之彙整。(帶領第13~16小組) |
|
執行秘書 |
甘耀樺 |
執行本研究計畫,彙整書面及視聽、圖片資料,編輯研究報告 |
|
第1編輯小組 |
許淑娟 |
王儷樺 |
一、學區涵蓋之村里別 |
第2編輯小組 |
林嘉惠 |
陳靜曄 |
十四、學區內行政部門機關─鄉公所、派出所 |
第3編輯小組 |
李娟薇 |
劉麗華 |
十一、學區內常見植物景觀 |
第4編輯小組 |
黃惠雀 |
陳慧禎 |
十三、學區內行政部門機關─消防隊、衛生所 |
第5編輯小組 |
楊佩薰 |
王惠英 |
十五、學區內重大建設─體育公園 |
第6編輯小組 |
黃淑玲 |
陳秀麗 |
八、學區內的信仰與民俗活動(廟會) |
第7編輯小組 |
謝月娟 |
陳雅凌 |
十、學區內農作物 |
第8編輯小組 |
吳秀淑 |
李玲雯 |
九、學區內溪流─三爺宮溪 |
第9編輯小組 |
李雪絳 |
林美芬 |
十七、學區內風景名勝─亞歷山大花園 |
第10編輯小組 |
陳素真 |
黃美女 |
七、學區內古蹟與廟宇 |
第11編輯小組 |
李翠芳 |
林玉粉 |
六、學區內產業文化─台南紡織仁德廠的變遷 |
第12編輯小組 |
陳淑貞 |
陳承謙 |
十八、學區內風景名勝─仁德慈濟分部 |
第13編輯小組 |
陳淑娟 |
吳榮富 |
四、學區交通狀況─中山路 |
第14編輯小組 |
林榮昌 |
謝慧如 |
十二、學區藝術文化─奇美博物館 |
第15編輯小組 |
王寒芬 |
鐘進士 |
十六、學區內重大建設─高速公路 |
第16編輯小組 |
王秋月 |
陳宸志 |
五、學區交通狀況─中正路 |
2、 將學校老師依領域專長分組,撰寫其專長領域之鄉土教材。
3、 各分組老師依所分組別分別進行探訪、資料蒐集、觀察、訪談收集文字及相關圖片、視聽資料。
4、各組老師將所得資料分成書面資料、人力資料及圖片視聽資料加以彙整,並分冊裝訂。
5、各組將彙整後之資料送至編輯小組,編輯小組將之編輯成冊,並由其中資料發展各種社區學習步
道。
6、 整理所有資料編輯成冊並付梓。
7、上呈研究報告。
七、調查內容:
(一)社區特色及資源調查研究
1、 學區的歷史:
(1) 地名沿革:如村落名稱的由來、各個特殊地名的典故。
(2) 族群、聚落:族群名稱、祖先來源、分布情形、祭典文化、特有習俗…等文化特色。
(3) 經營與開發:如各時代的演進、開發的情形與興衰。
(4) 民間信仰:如信仰活動的內容、特性或意義等。
(5) 歲時節令:如歲時節令的名稱由來,活動及意義。
(6) 古聖先賢:如拓墾、名宦、節孝、企業等具特殊貢獻之鄉賢事蹟與對家鄉的影響。
(7) 古蹟:寺廟、教堂的興建由來、建築方式與存在年代,及在社區中所代表的意義。
(8) 未來展望:社區相關建設與未來展望。
2、學區的地理:
(1) 學區三個村落的地理位置及行政區。
(2) 地質與地形:學區地質、土壤、地形、地貌….。
(3) 氣候:學區內氣候(氣溫、雨量、地震、颱風…)。
(4) 水文:三爺宮溪的探究、各種渠道的探討。
(5) 人口:現有人口、男女比例、年齡分布、遷移情形…等。
(6) 產業:各種產業的分布及介紹、產業的興衰。
(7) 交通聚落:各項交通建設、道路分布及其在交通上的重要性。
(8) 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以社區總體營造方向研究,並提出建議。
3、 學區的自然生態:
(1) 常見植物:學區及校園內常見植物之介紹。
(2) 民間藥草:學區內以種植之民間藥草介紹、及其功能。
(3) 農作物:學區內目前種植之農作物品種、面積及其經濟價值。
(4) 自然保育:各自然保育區之介紹(亞歷山大)。
4、 學區內的藝術家:
(1) 傳統戲曲:學區內各團歌仔戲、布袋戲、車鼓陣…等之介紹及專訪。
(2) 傳統舞蹈:各種陣頭、戲曲舞蹈、八家將…等之介紹及專訪。
(3) 傳統美術:學區內之藝術家之介紹與專訪,包含:繪畫、書法、雕刻、工藝、建築…等。
5、 家鄉的話:
(1) 語言:如俚語、歇後語、語言流變。
(2) 傳說故事:民間傳說、童話寓言、歷史故事…等之撰錄。
(二)社區學習步道設計與規劃:分為六大主題
1、活到老學到老:學區內圖書步道。由社區圖書館的巡禮,到資訊的運用與獨立研究能力的培
養。
2、健康的人生:學區內健康步道。調查學區內相關運動健身場所,並說明如何運用及實際運用。
3、工商櫥窗:學區內各式產業步道。介紹學區中各種產業,了解產業的興衰及未來。
4、心靈櫥窗:學區內慈濟步道。學區內各種宗教調查、慈濟的介紹及如何從事心靈建設。
5、文化之旅:學區內宗教步道。學區內各種宗教介紹、宗教的建築及其藝術之美。
6、一步一腳印:學區內交通步道。交通網路的連接及其重要性,未來交通建設的展望。
八、研究方法:
1、實際田野踏查:實際走訪學區各角落、探查相關主題資源。
2、資料搜尋:藉由鄉誌、圖書、期刊及網際網路蒐集相關主題資料。
3、觀察:各種民俗活動、社區生活作息及各種生物之生活型態及棲息環境之觀察。
4、半開放式晤談:藉由半開放式問題擬定,鎖定相關主題,訪問社區耆老、廟祝及相關傑出人
士,了解相關歷史典故、民間習俗、傳說、故事及企業發蹟與成就。
5、半開放式問卷調查:調查社區現況、了解社區居民之需要與未來的期望。
6、其他:視主題需要採用合適研究方法。
九、經費:由總務處統籌相關經費,原則上只要研究需要都予配合。
十、附則:本計畫經校長核可後實施,修正時亦同。
◎ 研究內容與方向 ◎
壹、社區資源調查研究內容:
一、學區涵蓋之村里別
二、學區的人口、族群分布
三、學區各村的地理分界線
四、學區交通狀況─中山路
五、學區交通狀況─中正路
六、學區內產業文化─台南紡織仁德廠的變遷
七、學區內古蹟與廟宇
八、學區內的信仰與民俗活動(廟會)
九、學區內溪流─三爺宮溪
十、學區內農作物
十一、學區內常見植物景觀
十二、學區藝術文化─奇美博物館
十三、學區內行政部門機關─消防隊、衛生所
十四、學區內行政部門機關─鄉公所、派出所
十五、學區內重大建設─體育公園
十六、學區內重大建設─高速公路
十七、學區內風景名勝─亞歷山大花園
十八、學區內風景名勝─仁德慈濟分部
十九、學區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