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國小社區資源調查─學區內三爺宮溪探源課程規劃


 

壹、三爺宮溪溯源

一、探源

1、三爺宮溪(舊稱三老爺宮溪或三爺溪)

  三爺宮溪,全長一四、四公里,原為鯽魚潭的水域。清朝未年(道光年間),台灣南部曾發生暴風雨,大量雨水使曾文溪的溪水改道湧入台江,造成鯽魚潭南端潰隄,溪水南流後,才形成溪流,發源於網寮,流經道光年間最後興建完成的鯽魚潭橋的孔道,當時稱為鯽魚潭溪,溪水往南流入今三爺宮溪的舊水道,再往南經菅林墘、車路墘後,往西流與鹽水埔溪(又稱鹽溪)會合,向西南流入二層行溪。
  民國初年,開闢三爺宮溪河道,起源於今永康警察分駐所的南側,南流入仁德鄉境,貫穿鯽魚潭南北,北從大灣庄王厝北邊,經過今天的崑山村西邊,王潭仔洋(又稱王潭洋)的西側,穿過鯽魚潭橋的東邊和西邊的孔道之間,再與鯽魚潭溪會合,溪水沿著鯽魚潭溪的舊水道再與鹽水埔溪會合流入二層行溪,再注入海。今稱大灣中排水溝及大灣大排水溝。
  三爺宮溪闢成後,完全取代了鯽魚潭溪的功能 ,本鄉人將之稱為「新溝」,鯽魚潭溪則稱為舊溝,以做分別。但在民國六十年代,因政府興建高速公路,設計不當,在仁德交流道橋下的三爺宮溪內裝置水泥橋柱,導致每年水災氾濫,加以三爺宮溪溪流日漸淤塞,政府才又以六期的工程整治計劃,加以整治三爺宮溪。目前它是一條沿著仁德鄉高速公路旁排水的排水溝渠。

2、鯽魚潭橋

  鯽魚潭橋又稱二濫橋、龍潭橋,是當時的交通要道,各部落必經的橋樑。在鯽魚潭的南邊有一條白崙仔溝,水會流入潭中,位於今永康和仁德(長興)兩鄉的交界處,在清朝乾隆十六年間由紳士侯世光在此砌磚為橋。潭水清澈,橋上的風光是當時的勝景之一。到乾隆四十三年,因橋堤坍壞,由郡守蔣元樞會同鄉紳鄭其嘏、林中鶴、李應璽、李鼎興等人予修護完成,但改其名為龍潭橋,是交通兼遊覽的要地。
  
道光三年,因暴風雨使曾文溪改道,造成鯽魚潭潰堤南流,沖毀橋樑,後才又由台灣前後兩位知縣李慎彝、熊飛會同地方人士出錢出力來修復,以導引潭水南流入海,橋長三百三十四丈,高一丈,面寬二丈,改名為龍潭橋。民國三十年太平洋戰爭爆發,為因應汽車通行,道路拓寬,乃改建為鋼筋水泥橋,橋下仍有一個水池,後來全被填平當作農地耕種。民國六十四年在建高速公路時,此橋已被埋入高速公路中,只剩下西邊橋頭還存於仁德鄉太子村高速公路,裕農路口的東南側之處。
  
今台南至大灣的公路,越鯽魚潭遺址,即三爺宮溪的網寮橋。大灣至太子廟,越昔日的鯽魚潭南邊的鯽魚潭橋,是今日的交通要道。現今尚存有碑文兩方,見碑銘章。

3、絲線過脈

  位於今仁德鄉中華醫事學院(舊稱中華醫專)與五空橋之間,東側虎山(又稱虎仔山)分水嶺,即俗稱絲線過脈。

4、鯽魚潭

  鯽魚潭位於清朝時的水永康上中里,廣儲西里和長興等三里,東臨新化丘陵,西界台南台地,是一個南北長約十公里,東西寬約一至一、五公里的湖泊,它有三種名稱 一為鯽魚潭或為鯽仔潭,是因潭中多鯽魚得名,一稱龍潭,是因乾旱時禱雨之處得名,一稱東湖,以位在府城(今台南)東郊得名。道光年間,因洪水氾濫使得潭水被迫改道南流,流經之處乃形成一片耕地。
  鯽魚潭匯納眾流,主要的水源有二種,一是來自鯽魚潭西邊的台南台地東邊的泉水 ,一是來自許寬溪(又名咬狗溪、許縣溪)以西的歸仁、紅瓦厝、新佃庄以北的雨水或泉水。
  道光年間,由於許寬溪和曾文溪的淤積,及海退的影響,使鯽魚潭的水北流受到阻礙,又有洪水氾濫成災,致鯽魚潭南邊的絲線過脈被沖斷,從此以後,鯽魚潭的水改道南流。鯽魚潭水改道南流後,附近居民順勢開掘疏濬、灌溉農田,使得鯽魚潭加速乾涸,逐漸成為耕地。鯽魚潭水域如今已面目全非,南北各擁有兩所私立專科學校,目前只剩下昔日潭心所在的崑山技術學院(舊稱崑山工專 )內尚存小湖,仍題鯽魚潭,為校園的勝景,只有在大水災時,才能出現昔日的規模。

二、支流

三爺宮溪的支流有下列數條:

1、 鯽魚潭溪:新舊兩溪在今鯽魚潭橋的南邊約二百公里處會合。

2、 太子廟溝:太子廟溝經拓寬後,在今鯽魚潭橋的北邊約五十公尺處會合。

3、 凹仔溝: 民國初年新開闢的排水道,源於土庫庄,主要排洩土庫庄及其西邊耕地的積水,在今鯽魚潭
      橋南邊約四00公尺處會合。

4、 土庫溝: 該溝經拓寬後,為了便利灌溉,在竹子腳庄北邊,和距離三爺宮溪會合口前約六十公尺處分
      別增建兩座攔水壩以提高水位,供給附近農田灌溉。

5、 橫溝仔: 又稱「凹溝仔」,源於土庫與一甲之間道路的東邊,在土庫溝北邊八十公尺處,並與土庫溝
      平行西流的排水溝。

6、 水子尾溝: 民國初年新開闢的水溝,故又名「新溝仔」,源於竹仔腳的北邊,經太乙橋南約二 00公尺
       處,逐漸南流,在今一甲忠義宮正前面與三爺宮溪會合。

7、 一甲溝: 民國初年新開闢的水道,其導源於歸仁、八甲,是一直線東西走向的排水溝,在萬代橋北邊
      約五十公尺處與三爺會合。

8、 崙仔尾溪:經整治後,在今絲線過脈北邊與三爺宮溪會合。

  這些支流是歷年來三爺宮溪整治的結果。

貳、三爺宮溪流經的區域

  三爺宮溪是本鄉都市及農田排水匯集的主要幹線,其流域大致包括永康市大灣各村範圍內埤窟、仁德鄉、歸仁鄉、及台南後甲地區,集水面積達四、八六一公頃,原本的排水量就已不足,加上近年來新豊地區工業急速發展,工廠林立,須兼納大量的工廠廢水,而且在歸仁鄉媽廟農地重劃區和永康市大灣市地重劃完成後,其排水系統都導入三爺宮溪,使得匯水量更是倍增,所以每逢下雨都使得三爺宮溪溪水暴漲 ,渲洩不及,常造成鄉內到處積水難退,使得公路、工廠、民宅、農田經常發生浸水情形,鄉民財物、交通及生命安全屢遭威脅,損失難以估計 。
  
  三爺宮溪是縱貫長興上里、長興下里、仁德北里、仁德南里、文賢里的主要河川,每年到了夏秋二季來臨,成為上述各里居民生命財產的關鍵河流,因此每隔幾年,附近居民、農民和有關單位,都要合資加以整修,以免積水,造成災害。今流域已大多填平為建地,只剩下農田的灌溉溝渠和工廠廢水流入的排水溝。
  
三爺宮溪流經仁德鄉和台南市東區的交界順高速公路往南流蜿蜒西行的二仁溪,經古亭坑、狗氳氤 ( 崇德 ) 一帶,南會南安老溪,牛稠埔溪,至崗山頭以下會支流蕃社溪後,即以幹流形式流入平地,沿高雄縣、台南縣兩縣界而行,再會合深坑子溪、港尾溪、三爺宮溪 ( 台南市灣裡今稱大灣中排水溝及大灣大排水溝 ) 等支流,於茄萣鄉白砂崙處入海。

 

 

 

 

 

 

 

 

 

 

 

參、三爺宮溪的污染

   三爺宮溪是鯽魚潭的水域,如今鯽魚潭已成過去歷史,消失無蹤,只見住宅和各種工廠到處林立。然而工廠無規劃的濫建,四周圍的髒亂,及排出的廢氣、廢水,已把整個地區污染的烏煙瘴氣,自然生態和自然環境破壞殆盡,導致農作物無法生存。昔日清澈的河流,今日已成為排放廢水的黑水溝,站在今日流經中華醫事學院旁的三爺宮溪的橋上,只聞惡臭及污黑的河水,已不復昔日的河流原貌。

(圖一)

  三爺宮溪的污染,主要的污染是來自工業廢水、農業和家庭污水等廢水的大量排入,使得河水變得黑濁,聊無生機,在氣候條件下,南台灣雨季集中6至11月,有半年的枯水期,河川代謝慢,要享有第二春,恐怕唯有重阻絕污染源著手。

(圖二)


廢水直接排入三爺宮溪。

(圖三)

 

家庭污水直接排入水溝。

(圖四)


三爺宮溪沿岸居民亂倒垃圾於岸邊。